一天下了一年的雨量!北京、河北为何会刮“台风”?

2023-08-01 13:50:59   来源:互联网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资料图片)

文|于晨

编辑|于晨

当许多人还在把“杜苏芮”错念为“苏炳添”时,福建、广东、浙江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纷纷应对起这股猛烈的超强台风。中央气象台也发布了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时隔11年。

令人意外的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7月29日至8月7日的全国降水预报图显示,北京和河北成为了最受降水“宠幸”的地区。

暴雨来袭

这几天,北京和河北都在设法应对暴雨的来袭,这与台风“杜苏芮”有关。

预计北京将持续降雨到8月2日早上,可能会超过70个小时。在河北的某些地区,降雨量预计会达到600毫米以上,极值地区超过800毫米。

需要注意的是,河北省的主要城市年平均降雨量通常在400至650毫米之间,现在的降雨量可以说是一次性降下了一整年的雨量。

为什么北京和河北成为“重灾区”?为什么北京的暴雨总是如此剧烈?

多重影响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最北端,被三面环山所围绕。受季风气候影响,北京的降水在整个年份中分布极不均匀。

全年降水量的70%至75%会集中在夏季(6月至8月)。通常来说,7、8月的暴雨大多由副热带高压带来,这是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气压带。

其雨带变化、持续高温和台风路径等许多极端天气变化都与这个副热带高压有关。

这次极端天气的形成相对特殊。

当副热带高压北移后,降水也随之北移。与此同时,北侧大陆高压和东侧副热带高压连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虚拟”的高压大坝,阻挡了台风“杜苏芮”的残留低压环流,使其滞留在华北地区。

北京的夏季经常伴有强烈的对流天气。

急流输水、东南暖湿气流、台风“杜苏芮”的残余环流以及台风“卡努”的加速,为华北持续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再加上太行山和燕山等特殊地形的抬升作用,使被堵截的空气更加积极地上升,一遇到冷空气活动就有利于水汽凝结成雨,为强降雨提供了助力。

此次暴雨并不是偶发事件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仍让人心有余悸。从更早的记录来看,汉朝时期就有多次暴雨的记载。为什么北京这个内陆城市总是承受着它不该承受的“雨量”呢?这与“北京湾”这个具有特殊地理意义的名称是不可分割的。

简单地说,北京的“北京湾”是一片被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环绕的地区。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贝理·维里其将这片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小平原称为“北平湾”。

由于位于山脉间,北京地区的降水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来说,每年7、8月的暴雨主要由副热带高压带来。副热带高压是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气压带,与雨带变化、持续高温和台风走向等极端天气变化有关。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特殊地形,使得北方的寒风被挡住,古时城池得以保护。但在夏天,雨水也被阻挡,汇集在“风水宝地”上,尤其是太行山东坡和燕山南坡的房山、门头沟等地影响最大。

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分别标志着农耕、游牧和渔猎文明的天然分界线。燕山山脉以南的地区降水丰富,冬季温度相对较高,适宜农耕生活。而北方的地区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游牧和渔猎成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些基础条件的变化塑造了不同文明的特点。

北京的建城位置选择也与水有关。

历史遗留

元朝时,北京的中心点就选择在积水潭的北岸,这里提供了广阔的水域面积。

明清时期,北京沿袭了元朝时的城市格局,只是在南北规模上有所变化。利用海淀丰富的水草资源,清朝修建了一系列皇家园林。如今,海淀依然是北京最“地道”、最具乡土气息的区域。

北京依靠水源生存,但也因为雨水困扰。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墙经常被雨水浇塌。在故宫,古建筑上的龙形排水口会在大雨天展示出“千龙吐水”的壮观场景。此外,暗渠也被布置于故宫下方,确保排涝。这些复杂的设计使得故宫几乎从未发生过积水倒灌。

现如今,北三环至北四环之间保留着元大都时的城墙遗迹。当时的城墙材质是夯土,外面没有砖石覆盖。每年雨季,元大都人用芦苇编成席子覆盖城墙,以防水。因此,元大都也被称为“蓑城”。

台风“杜苏芮”和即将来袭的台风“卡努”使北京湾持续降雨。在这场大雨中,人们更加懂得了同舟共济的意义。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