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位在静安寺上班的朋友最近找到了午餐好去处——位于新闸路胶州路附近的“同心荟食堂”。“菜品多,味道好,价格便宜”,朋友连呼“真香”。
前些天正好在附近采访,也去这家社区食堂“打卡”了一次,点了一个大荤一个小荤,加上素菜和米饭不过20多元,吃得很丰盛,口味也相当不错。一瞬间,理解了为何最近社区食堂在很多城市火到出圈。
在上海,社区食堂一度被称为老年食堂,初衷是为了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用餐问题。十多年来,上海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餐服务,“新建社区老年助餐场所”连续多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建成1608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基本满足了社区老年人就近、便捷、价廉的助餐服务需求。
为老人服务的食堂为何会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或多或少都会面对的痛点——“去哪吃饭”。街头餐馆越来越贵,天天点外卖不健康,带饭上班又怕麻烦……单位没有食堂的年轻人,其实一直都在寻找解决就餐难题的途径。社区食堂饭菜便宜、健康、方便,受到年轻人追捧并不奇怪。
直面“去哪吃”的痛点,这些年,上海一直在努力。比如将“早餐工程”纳入市政府“民心工程”,就深受上班族欢迎。如今,社区食堂在年轻群体中走红,这背后蕴含的民生需求,也应得到充分重视与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社区食堂的需求不断提升。当前,上海正在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能否把社区食堂作为其中的“标配”?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
当然,社区食堂物美价廉的背后,不少都是“贴钱”做公益,靠的是政府扶持。如何探索市场化与公益性融合发展之路,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机制,让民生实事普惠广大群众,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潘高峰/文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