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创业的故事应该是广为人知的。就算不知道,《中国合伙人》也可以找来看一看。
【资料图】
电影中有个情节,邓超饰演的孟晓骏到了美国后,换了很多地方打工,当黄晓明饰演的主角成东青找到他的时候,他在一个生物实验室给人饲养小白鼠。
1980年代的北大毕业生,如果是在中国的话,当年本科毕业其实就可以去一些重点大学或者去研究所做科研了。读到研究生的话,甚至在重点大学都算是高学历,搞不好还得是某个大学的院系骨干。但是,到了美国,作为一个研究生,他能干的也就是刷试管、喂老鼠。
这也还算是好的,有些在国内能当教授的,到了美国也只能是刷盘子、开出租车。
当然,以当时美国的水平而言,即便是在美国刷试管,孟晓骏的收入也要远高于国内的大学教师。
但很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收入,而是面对“人才”更多的美国,中国的这点“人才”到那里必须得降级使用。于是,一个刷试管、喂老鼠的工作,和在大学担任院系领导,带领一堆科研人员工作,到底哪个更有“前途”?
过去这些年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的人里,肯定也有一部分是能在国外做出成绩的,但这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所谓的“人才”,到了国外都得降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一旦降级,缺了平台和资源,所谓的“人才”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次大授衔的时候,开国将帅里面,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四川几个省份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湖北红安、安徽金寨等县更是因为出了几十位将军而被人称为“将军县”。
而往前说,无论是汉初的沛县贵族集团还是明初的淮右集团,一无所有的平民短短几年前就成为领兵数万、数十万的大将,也好不稀奇。
难道说这些县有着领先全国的军事教育体系吗?在机遇和平台面前,不是人才也能硬给你培养成人才。
如果说这些有点遥远,那就说更近的——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绝大多数都毕业于杭师大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两所“双非”,但如今却几乎都是阿里的高管。而他们在人生中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就是跟了一个叫马云的人创业。
当年,中国开放对外留学的时候,邓公之所以敢说,出去留学100个,能回来一个就是赚了,也是这个原因。作为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国留学的人,邓公或许也明白,如果当年他选择留在法国,那么到1980年代他可能也不过一家法国普通工厂的退休人工人而已。
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也不是不明白。就像是当下选择工作的时候,有的人会选择去大公司,因为大公司福利待遇好、晋升机制完善,而代价则是你必须在公司规划好的框架里工作,或者说成为一个螺丝钉。而选择去小公司,相对而言发展更快、负责的业务线更多,而代价则是小公司倒闭的风险高,100家小公司也许只有1家能成长为大中型公司。
这些年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很火,“选择大于努力”也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如果你相信“选择大于努力”的话,那么也就等于承认“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否选择对方向更重要”。如果使用那位已经去世的长者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的努力,历史的进程”。
在现实中,很多人在混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最关注的其实已经不是收入的多少,而是“发展机遇”。一个大公司的中层愿意到一个小公司担任高管,是因为他看好这个小公司的发展前景。没有一个具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平台,他或许在原来的公司干到退休也就是这个职位而已。
而如果一个小小的沛县就能出现如此之多的“人才”,那中国有多少个沛县呢?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