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边》:描摹青藏高原守边卫士的精神图谱|全球即时看

2023-05-23 21:03:16   来源:文化艺术报


(相关资料图)

文 | 曹国露 摄影 | 刘晓东

长篇报告文学《守边》是当代女作家杜文娟又一部书写西藏的纪实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一批又一批的守边人,他们心系家国命运,满怀忠义豪情,扎根边地,守护西藏大地,进而演绎出一场场生死不离、撼天动地的悲壮故事,吟唱出一曲曲宛转悠扬、慷慨激昂的动人曲调。

要写好报告文学,就必须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守边》的写作基于作家杜文娟先后多次进藏采访,通过大量走访与多方调研、体察之后的真实记录。在这片开满格桑花的神奇土地上,难以计数的边疆儿女克服高寒缺氧等各种生活困难,在坚守自我中奉献芳华,用心中的大爱构筑起了边疆的精神长城。在整部作品中,作家都是平实、客观地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自己在深入采访中打捞到的诸多鲜活细节不同都呈现了出来,构建起了现场感、画面感极强的诸多生活场景,连缀成青藏高原上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唯美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杜文娟通过对不同批次援藏干部的采访,将守边英雄们动人故事进行梳理,呈现出了守边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比如,像李龙、张宇、程文杰、王进等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就是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他们犹如雪山下的紫花苜蓿,带着使命而来,在坚守中演绎着边疆孔繁森式援藏干部的喜怒哀乐,他们是这个伟大时代最美守边英雄的群像缩影。

人们常说,“记录时代、思考时代、描摹时代,是报告文学作为最具时代感和现实性文体的鲜明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杜文娟的《守边》不仅是对青藏高原守边卫士的时代记录,更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传奇。

通读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以集合式结构全景展现了守护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英雄儿女们。在叙述过程中,作者采用宏观描述和微观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倾力尽显西藏发展的全景风貌与守边卫士日常生活的清晰细节。特别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了多领域的普通人义无反顾、驻守边地的英雄事迹。譬如,在“戍边卫士”中,作家向我们讲述了进藏英雄先遣连的故事,不管是李狄三还是喜马拉雅哨兵,他们都是雪域高原上的最美雪莲花。诚如作家杜文娟所言,“守卫雪域边疆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境界。”在这片苍穹极地,我们的戍边卫士用生命顽强地坚守着,用责任与担当书写青春故事。透过杜文娟的文字,我们对边关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感悟,也对雪域边关的人更加敬畏。不光如此,在“昆仑铁骑”和“天路守护神”中,作家以冷峻、克制的笔墨给我们讲述了张良善、周治国、何剑波的故事。作为军人,“生在喀喇昆仑山为祖国站岗,死在康西瓦为人民放哨”是他们的铮铮誓言,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更是他们的不悔选择。在整个作品中,杜文娟通过这些使人犹如身临其境的或宏观或微观的个案讲述,极为生动地勾画出了新时代青藏高原上守边卫士的精气神。

除此之外,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在于将诗意叙述与理性认知紧密结合。作家通过浓郁的纪实风格文字,力图将新时代雪域高原上的守边卫士的精神图谱徐徐展开。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似乎抑制不住叙述的激情与深情,可以说,全书中的诗意叙述比比皆是。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格桑花盛开在玉麦河谷”“哈达献给你”等等。这样以诗歌形式出现的标题,不仅十分新颖,而且带给纪实风格作品的别样韵味,还以高度凝练的语句形象概括了作品章节的主要内容。又如,“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领土,一寸也不能少”,这样的句子,也颇具诗意。语句间层层递进,既增强了叙述的磅礴气势,又保证了作品的感染力。如果说,诗意的叙述是作品的一大特色,那么,这部作品无处不在的理性思考,又将报告文学“思考时代”的创作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当代英雄,为了国家,舍小家为大家,绿色长城般守护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换来了内地的繁荣安宁、更多的人安居乐业。”类似于这样富含深层思考的表达,在作品中还有很多,这些语句体现着作者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彰显了报告文学是思想者的文体,是作家某种独特观察的视角或者情感的抒发。

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埃贡·艾尔温·基希说:“事实对于报告文学作者只是尽着他的指南针的责任,所以他还必须有望远镜,和抒情诗的幻想。”《守边》这部书,很好地处理了报告文学创作应有的“报告”与“文学”的关系,不仅用事实尽着“指南针的责任”,而且用文学作“望远镜”,追寻“抒情诗的幻想”。杜文娟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守边卫士的坚强与担当,同时也不回避他们的脆弱与无奈,最终描摹出了青藏高原守边卫士的精神图谱。

作家杜文娟

曹国露,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文学评论多篇。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标签: